Cloverfield, B, 唯一让我想吐的眩晕电影

首先,这部片子确实很抖动,很让人想呕吐,发晕,胃部不适。这个估计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在生理上首先很不爽。 不过生理上不爽之余,还是要客观看待电影。 我认为,这部片子不是骗人。企图去电影院看大特效,是很不现实的。大家都知道是DV的片子,从预告片里面也看出很模糊很抖动,必然和常见的灾难片看特效是不一样的。 拍摄手法,当然是有女巫布莱尔的成分啦。个人感觉还是过分真实导致了不真实。有些没有意义的镜头,完全可以删去,减少眩晕,减少口水。还有这个人貌似没有必要随时保持DV开启吧? 剧情,前面确实拖沓,但是貌似是暂时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实质上是一种铺垫。所以说有影评说这个片子不适合30岁以上的人。传说这叫做YOUTUBE年代的年轻人。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个性方面,在21世纪,能拍出这样有个性的片子还是不容易的啊。而且和其他类似片子比起来,真的是很不一样。我觉得还是很欣赏怪兽片能够关注普通人,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每次看到灾难片怪兽片最后变成个人英雄主义片,就觉得很不能忍受。 票房可能收入不错。宣传手段可能有原因。不过最后骂声可能此起彼伏。 结论这个片子适合爱好者,不适合大众娱乐。而且应该拍个常规续集。我觉得还是有很 多人对这个怪兽很感兴趣,想多了解一点吧。被咬了还可以爆炸。 很多人确实是奔着JJ Abrams去的。

Every Presidential Hopeful Has Their Problems

Every presidential hopeful of the US has their own problems. Ron Paul is probably the most reasonable republican candidate for many, because of his ideal of less aggressive foreign policy, bring troops home and less government. However, he does NOT believe health care is a right. This means, he believes that health care should be… Continue reading Every Presidential Hopeful Has Their Problems

Amazon的Kindle电子书被称作“有点悲哀”

电子书这个概念被吹嘘了不止10年了吧?Amazon最近推出的Kindle企图改变历史,依靠Amazon网上书店本来的客户,加上苹果iTunes+iPod的模式推广电子书。 这个概念是不错的。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读书的。 或许Amazon相信,会用电子书的人,都是复古的人。所以这个设备的设计,才被称作是“复古”。我个人认为这个设备看起来像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幻片里面的东西。显然是老掉牙了。还是黑白的屏幕。用它阅读Blog居然还需要每个月1美元/每个Blog。简直就是抢钱。这个设备也不便宜。 当然,这个服务可能是会比较成功的,但是目前这个设备的设计确实很“sad”。 Engadget报道说,设计师Philippe Starck说这个设备,“几乎现代”,“有点悲哀”。 不过这Starck也不算什么超级牛的设计师。要我来说,这个Kindle不是“有点”悲哀,而是非常悲哀。

惊闻中国电子Sulumi 孙大威

这个网站说: “提到中国的新电子音乐,人们就会想到Sulumi,不为别的,因为他玩的最早,从孩子的年龄到现在,一个完美的成熟的转变。” 我倒是在iTunes和emusic上试听了一下。 iTunes上有他2006年的stereo chocolate。Modern Sky出的。倒是已经iTunes+了。 初听蛮有意思。多听发现都差不多。整张专辑感觉就是在搞红白机电玩音乐。。。 很失望。 emusic上有他的Chill Out: Air Inhibition of Water,是中唱的。 当时发现中唱居然还有电子乐,封面是个带耳机的mm。 评分有4个人投票了,平均得分是2/5,听了一下,感觉纯粹是自娱自乐。有些东西我用Garage Band都 可以做出来,还估计比他的好听。 总体很失望。继续巩固我认为国内多数“艺人”不会搞艺术的观点。 至今不知道原因。

联合国关于全球变暖的报告

AOL的链接。 联合国秘书长督促美国和中国肩负起更多减少污染的责任。秘书长称,美国和中国都是将自己同京都议定书保持距离的国家,而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产生污染最多的国家。 当然中国历来的观点是,中国人均污染比较少。当然我也非常认可,如果英国,法国,德国等等发达国家人均污染比中国多,就应该比中国有更多的实际行动。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整体,中国的减少排放,影响肯定是比某些小国要大不少。 我还想移居加州。不知道过几年加州的重要海边城市会不会被淹没? 另外全球变暖不单是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还包括人类疾病的增加,新传染病的出现,旧传染病的重现,等等等等。

普通美国人如何看待全球变暖,或全球气候变化

今年诺贝尔和平奖拿给了美国政治家,前副总统,戈尔。为的是表彰他在全球变暖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做出的贡献。 就我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都是相信全球变暖正在日益变成一个严峻的问题。我早在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就对美国不签署京都协议表示异常的吃惊。 事实上我已经在很多美国媒体上,了解到了美国人对此环境问题的看法,我自认为采样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从Newsweek周刊的读者来信,到Digg.com上的美国人写的评论,再到iTunes上对The Inconvenient Truth这部戈尔搞的讲全球变暖的电影记录片的评论。 政治背景介绍: 美国人通常分为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共和党人就是相对保守,以布什为代表,反对堕胎、反对同性婚姻、主张对外使用武力、反对干细胞研究、极端基督教信徒甚至有政教合一倾向、和军火商和石油商以及不少工业大资本家有密切联系……的那一个党。相比民主党人则比较”liberal”,自由化。民主党人现在企图终止伊拉克战争,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实际成果。 美国主流媒体几乎没有一个是被民主党人为代表的自由派所控制的。因为共和党和传媒巨头大资本家也是密切联系的。因此长期以来,美国主流媒体都是反对全球变暖这一说法的。虽然科学界的杂志上,科学家普遍相信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重要的原因,美国主流媒体长期向人民宣传这样的观点:科学界里也有很多争论,证据不足,全球变暖不仅可能并非正在发生,而且即使是发生了,也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因此,很多美国人的相当真实而又常见观点是: 1.人类怎么可能有能力改变这么大的地球的气候? 2.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全球变暖 3.这是民主党人的政治阴谋宣传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存在 4.支持全球变暖的人都是被民主党人洗脑了 5.戈尔自己还住那么大的房子,用掉那么多电力和资源,所以他很虚伪,全球变暖肯定是他捏造的 有图为证: 美国人说: An inconvenient lie! Lie! Global warming is a lie! 谎言!全球变暖是谎言! 戈尔所做的一切,仅仅是讨论美国人有多坏,我们制造了多少污染,以及我们应该停止这一切。一些人都没有钱来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证伪(全球变暖)。 地球没有危险! 你是应该相信戈尔,还是相信天气频道的创办者呢? 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注意到戈尔和环保主义者。 任何花钱看这部自由主义者媒体制作的电影的人,都疯了!(VMax注:美国基本上只有保守主义媒体,不存在自由主义媒体。) 这部电影是一团垃圾。地球正在经历自然变化。全球变暖不是人造的。 这部电影向美国公众制造了不必要的恐慌。

名人博客

人长得帅,家里有钱(据说也有权势),会穿衣服会打扮,会摆酷,搞艺术的,名人博客。 真的一个Blog entry也有成千上万的评论? 是谁在给他拍照???我也要御用摄影师。 Update: 据说都是自拍?那么一个人还是需要很自恋才能做到这个境界啊。

要说地道的中文,从现在开始

放眼看去,人们普遍开始担心中文英文化的问题。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写中文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中文的地道性。不过人在英语国家,难免不受影响。我以为,我这条博客里面的中文,已经很不地道了。 但是我又能怎样?时代在发展,中国人都在学英文,不可能不受影响。但诸如滥用“被”或者冠词“一个”之类的情况,还是可以尽量避免的。

Gallery 2 重新开始

由于程序的原因,以前的图库算是丢失了。Gallery 2这个程序真是很不友好,升级的时候常常都有问题。 不过之前对Gallery的文件夹等管理也一团混乱,现在决定全部重新开始。iPhoto2Gallery最近也升级了,所以可以借机整理照片。然后重新上传。 Gallery现在暂时没有图片。慢慢添加吧。

Is James D. Watson a Racist?

James D. Watson, nobel prize winner for discovering DNA double helix structure, seems to be good at making controversial comments. Recently he has made comments about how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races may not have evolved identically, and he was inherently gloomy about the future of Africa. He tends to believe, the intelligence of difference races are… Continue reading Is James D. Watson a Racist?

化解对苹果无知的人的”憎恨”

为对苹果不了解而憎恨苹果的人设计的FAQ Q: 苹果的单键鼠标简直是… A: 苹果的单键作为一个传统,确实是被长期保存的.对于长期的苹果用户而言,并非是一个真正的不方便,因为多数苹果软件并不需要太多的右键点击.右键的功能也都可以在菜单里面实现.一个被忽视的单键优势,是多数时候你向用户解释鼠标的时候,就只需要说点击.我无数次遇到向入门级PC用户解释右键,而他们总是左键的情况. 另外,这个和苹果的鼠标设计也有关系.当你使用单键的时候,手会相对更轻松.特别是后来的设计,整个鼠标就是一个按键,整个鼠标上层塑料就是一个按键,这个时候用户会用整个手来按下去,而不是只用指尖.较早前的设计,用户会用多个手指来同时按下鼠标按键.这种设计对于长时间的电脑用户 来说,是更舒适的. 而按键的数量在Windows下长期是双键,UNIX下是三键,可见这个更多的是系统的偏好设计.何况苹果后来出的鼠标看起来是一个按键,但是其实是双键.从MacBook和MacBook Pro开始,看似单键的trackpad其实比多数PC笔记本的双键设计更好用. Q: 好多PC上的软件苹果上不能用… A: 这个其实就不是苹果自己的问题.多数软件都是第三方开发的.而由于苹果长期作为弱势系统,理所当然开发者数量无法和Windows相比.而且多数软件开发者仅为一个平台开发,所以多数软件只会有Windows版,或者苹果版,或者Linux版.这个问题其实并非任何人的错.何况苹果上和Windows下类似的软件相当多. Q: 苹果上的软件比Windows下的差多了 A: 苹果下的软件的设计理念和Windows下的是很不一样的.苹果下的软件往往有统一的使用规则,用户界面风格,以及共通的设计理念.通常苹果下的软件界面简洁明了,以易用性,简洁和美观为第一位.因此确实有不少苹果下的软件不如Windows下的功能多.但是用户赢得的是易用性和使用的舒适.而且由于Windows下软件设计规则不统一,不同的软件往往界面设计截然不同,或者行为方式也很不一样,给用户带来很多迷茫.除此以外,如果你熟悉了Windows软件再来用苹果,当然会有不适应.但是事实上苹果下软件的设计其实不比Windows差,更多的时候有更好的设计,其实只是需要适应罢了. Q: 苹果的兼容性太差 A: 兼容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苹果的系统毕竟不是Windows,必然存在兼容性的问题.不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使得苹果的兼容性突飞猛进.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不会体验到严重的兼容性问题.而事实上,如果苹果系统是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的系统,那么现在的Windows对于苹果的兼容可能更是惨不忍睹. Q: 苹果上居然没有QQ,没有Bitcomet,没有PPLive… A: 不同的系统就是有不同的应用软件.你只能适应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你离不开某些软件,那么不要用苹果.也有很多人因为以来苹果下的软件,而不愿意转换系统.

Radiohead让你随意出价下载新专辑

Radiohead的新专辑In Rainbows即将在10月10号发布。由于Radiohead之前一张专辑(第六张Hail To The Thief)完成了她们和EMI的合约,他们现在属于“自由”艺人。基于这种状态,Radiohead决定基本上靠自己来发行这张新专辑。虽然有小唱片公司合作,但是这张专辑却是不会走大label的路线的。 除了一个盒装特别版会以40英镑的价格出售以外,Radiohead在其官方网站出售MP3下载。最让人吃惊的是,大家可以随意出价!你愿意以多少钱购买MP3下载,你就出多少钱! 这个新的举措被认为是一个颠覆传统唱片行业的实验。Radiohead这样知名的乐队已经不需要大唱片公司的宣传。而且传统的CD发行得到的利润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进入艺人的口袋,不少艺人发行CD甚至会亏本,完全靠演唱会来盈利。

[ZT]不可承受的头发之轻

VMax: 今日与友论中国之发式改变与文化沦陷之关系,后网上觅得此文,分享如下. 不可承受的头发之轻(续完) [原创 2007-04-27 15:20:05 ] 发表者: risina 贴篇旧文,原载三联生活周刊1996,及《纽约明信片》。 头发长在人身上不比心脏,大脑,五官,没了不至性命或利害攸关——一般而言。清朝快亡了的时候,男人的辫子是留是剪可是跟脑袋差不多一样重要的,就好像几百年的家业都悬在这根辫子上,咔喳一声呼喇喇好像是历史落地——也真的落了地,所以当年为了一个辫子闹出许多故事来也是情有可原的。在这种时候,头发似乎颇有点存在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味道。西方的男人相当于东方人留辫子是更早些时候,越贵族越有身份的人越要戴白假发还要扑上厚厚的粉动辄就长虱子的,这种男人还要穿夹脚的鞋子,大腿绑得紧紧的,不比女人好受多少。这种时尚现在的人们是觉得匪夷所思了,可是现在的人们头发也少不了现在的种种讲究。60年代的花儿少年(flower child)闹反叛,听摇滚吸毒反战,第一就是要披头散发,女孩子的头发要直直的不能带任何修饰。这样的头发再配喇叭裤紧身衫,嬉皮的装备才算齐全。那时代有部著名的音乐剧又拍成了音乐电影题目就叫《毛发》(Hair),里面的孩子都散着头发又唱又跳。这风气快过了的时候传到了中国,不是小事一桩,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标志,上学的孩子留着披肩发进学校是要受批判的。无独有偶,在海峡的另一边也一样,听过几个台湾朋友回忆上学时留披肩发穿喇叭裤也要被剪掉。其实这打扮在西方是反资产阶级权威的,和海这边的革命家理想有一样的地方。如果披头散发到华尔街去面试找工作,碰壁是肯定的,要求扫楼道都悬。   一说头发就是女人,现在可见于男人也关系着成大功立大业。如果当兵,第一件事就是剃头,中西都不例外。当和尚更不消说,了绝尘缘的大仪式,不落发斩断烦恼丝真理是找不着的。相反当武侠可能已经超然尘内尘外了,所以头发越披越有风度。在西方也一样,要弹吉他做摇滚明星,正好与去华尔街面试相反,要赶紧蓄头发留胡子,否则又是碰壁。   男人的头发留长了有说头,女人的头发留短了也是种姿态。保守的男人对女人发式只有一种见解:越长越好,那是女人性的一部分。现代的女人不管这一套,头发忽长忽短,好像心情随意变幻。爱尔兰女歌手SineadO'Connor干脆剃了一个光头。她有张极为端丽纯粹的脸,攻击天主教撕教皇的像,唱冷静而热情的歌,MTV画面只一张脸,镜头却跟着照不够。这样的形象太独特,也只有SineadO'Connor做出来才够酷,别人再来就是东施效颦了,所以也只有这一个。   现在的明星为了突出形象个性专留长短不一的发式,在青少年是时髦,在中国文革的时候可是污辱人的办法之一,剃阴阳头,很有些效用的。可见发式的意义也是随时随地而变的,一时一地的时髦,可能是另一时一地的丑陋。30年代的上海女孩子要西化就要把头发烫起来,要革命投奔圣地延安之前则要剪掉。宋氏三姐妹从美国真的西化回来了却一直是梳发髻穿旗袍,听说是她们的母亲的要求,不要她们剪头发。后来分居在两岸这打扮里仍然看出是一家的女儿。江青的发式自延安时代之后也一直没变,是永远的清汤挂面,也是一种精神的坚持吧,不知是否她的最爱。当然,所有的革命女子都要如此了,偶尔松动了一会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长发短发,烫发直发,梳成髻卷成卷,全成了“身证宣言”。在西方人,还得加上头发的颜色——更有复杂的可说了。中国人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这种身份认同里头发是越黑越美。形容美女的头发都是——“乌黑油亮”、“柔顺光滑”、“又粗又黑的大辫子”、“黑漆漆的一头披肩发”。传统概念里头发黄是绝对不美的。女人没成年是“黄毛丫头”,意味着性别特征还不完全;男人与姑娘冲突,也说“黄毛丫头”,表示着她是个弱女子,也表示她是个不怎么美的弱女子,没人说“黑毛丫头”的。中国的女孩凑到一起,最爱用指出别人的头发浓黑,皮肤白——或不浓黑,或不白——来赞美或攻击,西方女人头发颜色变化太多,不多也给染多了,所以没法在一个颜色上比较。而且越浅色越细软,也没法用头发粗细多少来评判。中国人一说自己就是黑发,一说西方人就是金发碧眼,可是南欧人头发也多是黑的。金发之外,还分棕发,红发,这四大类型只是粗粗归类,至于是深金还是浅金,早晨那种黑还是晚上那种黑,分别就多了,看染头水架子上那一大排就可想而知。美国又是移民国家,更麻烦了,当然既有金发碧眼的一说,金发情结也是说不清倒不尽的。中国女人在美国如果还谦虚说自己头发“不够黑,太黄”,就意思满拧,以为你老人家是想往金色上靠,绝不是批评自己。   头发在文化的衍绎里,有着种种后天的神话筑造。试看琼瑶小说的女主角,似乎个个都是黑直的长发披肩,至于西方的琼瑶式言情小说,其封面就多是金发蓬蓬了。   玛丽莲·梦露代表着金色性感的巅峰:如果没有卷曲的金发,玛丽莲·梦露还是不是玛丽莲·梦露?梦露的金发,还体现着一个所谓金色的时代:美国战后50年代的富裕与天真——当时的好莱坞女星金发多多。金发容易流于俗浅甜腻,50年代的金发又特别地邻家女美国甜心,相对而言,梦露的形象更耐人寻味些。金发形象也有另一类型,比如后来做了王妃的格雷丝·凯丽,或者法国的凯瑟琳·德诺芙,她们的金发是种冷艳明澈。电影大师们的作品里也有对“金发话语”的把玩,谁会忘记费里尼《甜蜜的生活》里那来自好莱坞的尤物女明星?罗马喷泉旁的金发美女成了好莱坞与美国文化的象征,在费里尼的电影里比好莱坞自己的更复杂传神。惊险片大师希区柯克的影片更以用金发女演员做女主角闻名,留下了“希区柯克的金发女郎”之说——涉及了时髦的女性研究话题,众说纷纭。金发的神话之一是肤浅的性感,所以人们开玩笑说头发颜色越浅脑子越笨——相当于中国的“头发长见识短”了,分了半天中西,有种种相反,也有种种的一样之处。脑子一笨自然容易被人操纵,所以金发又成了女人软弱的象征,金发女郎作为尤物既被男人梦想又被男人操纵,就像梦露的形象所展示的。相对于金发,黑发容易被塑造成坚强、复杂、独立而异教的女人,郝思嘉,索菲亚·罗兰,奥黛丽·赫本。你能想像有一对绿猫眼的郝思嘉是一位金发女郎吗?50年代好莱坞自产的美女多金发,黑发则多来自海外。索菲亚·罗兰及若干意大利女星带来的是丰臀巨胸、野性而又质朴的大地式女人,在金色甜腻之间尤显其不羁之美。也是黑发然而细瘦苗条的奥黛丽·赫本则是欧洲都市培育出来的高贵优雅,穿黑裙做艺术家的缪斯。好莱坞正宗产品的是伊丽莎白·泰勒,她的盛期恰是60年代,《埃及妖后》,正和了反叛美的潮流。黑发的莎士比亚的克里莱奥佩拉,有着异教的带着毒液的美艳,是征服一切的女王……玛丽莲·梦露早逝了,伊丽莎白·泰勒却风风雨雨地生存下来,成为所谓“最后的传奇”。这是黑发美的60年代,反传统的,离经叛道的,颓废的。这时代要的不是黄金般的白日美人,而是神秘的黑夜之光。60年代好莱坞的金发美女是费·唐娜薇,沿袭的是冷艳金发的传统,更添加了桀骜不逊——《邦妮和克莱德》中的叛逆狂野,《唐人街》中的聪明强硬,她是冰冷、复杂、操纵而非被操纵的女性,不是任人摆布的性感甜心。再到了80年代,麦当娜玩金发美女就更是衣服一样可脱可穿了。她扮金发美女,扮玛丽莲·梦露,是“扮着玩儿”,拿这神话颠过来倒过去地为所欲为。梦露的身体是天然的,在今天恐怕会被片商“勒令”减肥塑身之类了——而麦当娜的身体是复杂的锻炼程序和意志力的产物。梦露的性感是柔软的,脆弱的,麦当娜的性感是紧张的,进攻性的。就像操纵她的身体一样她操纵着她的形象。麦当娜的金发告诉你金发是随时可以染上随时可以洗掉的,金发是可以忽而脆弱忽而进攻,忽而勾引忽而拒绝的,金发是手段,金发是符号,金发的女人又跳又唱,金发的女人不断变幻,你们都梦想金发的女人的身体,现在她就穿了内衣展示,你们幻想与她做爱,现在她就跳上床——可是,这还是你的梦想吗?   麦当娜扮了梦露又扮玛琳·黛德丽,这是更早的来自德国的金发,穿男式西服套装的,联系着战前的前卫欧洲。这是所谓酷型金发的更早版本,更能让人看出不同的金发有不同的文化构造。波提切利的《春天女神》也是金发,美杜萨就只能是黑发,白雪公主是金发,她的母亲坏女人就是黑发——有时头发还是善与恶的象征。所以,强弱,美丑,善恶,头发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对立像很多东西一样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现在时兴文化多元,后现代,女性自觉,等等,不知是否凑巧,好莱坞走红女明星黑发、棕发之类似乎尤其多。九十年代从黛米·摩尔到大众甜心朱丽亚·罗伯兹,桑卓拉·布洛克,超级模特辛迪·克劳馥,都是黑发或棕发,而年龄越大越红的苏珊·萨兰登是红发——金发的女人反而难做了。终于有了个莎朗·斯通,在《本能》中演冷酷型的、美艳的、性感的、操纵的、复杂的金发美女。有过上述历史,可知这形象之90年代性——不是梦露式的盲目不自觉,也不是纯粹麦当娜式的颠覆。莎朗·斯通的30多岁才成名,也是现今金发美女形象之难塑的例证之一。斯通的形象有种过于标准而几乎流于平凡的美,成熟以后的脸去掉了甜腻,倒不俗起来。她的形象演普通女人太美,演花瓶个性又太强,所以遇到《本能》中高雅性感、危险病态的蛇蝎美人才算找到了爆发点。这个形象对于观众有种梦露式的性感吸引,同时又与麦当娜一样有对自己形象做控制的野心与能力,大玩以女性挑战男性的性感游戏,所以商业上大获成功,斯通也一举成名为好莱坞的新金发性感偶像。可是这之后斯通接演的都是软弱受害者一类的形象,或者干脆穿起牛仔衣演西部枪手——还是拿金发不知怎么办好。虽然个人在演艺界留下聪明强硬、不好对付的名声,可是演艺上并无新发展。直到被大导演马丁·西科赛斯看中,演《赌城》中的黄金女郎,与罗伯特·德尼罗演对手戏,既有美艳的造型,又有复杂的命运,还有吸毒狂怒,所以总算再次造成影响,还又得金球奖又获奥斯卡提名。莎朗·斯通的金发美女要一切:美貌,性感,智商,权力。梦露在36岁上谜一样逝去了,莎朗·斯通在这个年龄之前没多久才成名,反映着两个时代。 (这文章写于十年前了。最近崛起的金发性感美人当然是斯嘉丽约翰森,比莎朗斯通乖巧柔和了,不那么咄咄逼人,有梦露的甜美,但是比梦露就自主和精明多了。茱莉亚罗伯兹的继承人则是安妮海瑟薇。)   中国人头发的颜色上虽然天生没太多花样,可是也有在颜色上写出东西来的。不管男女,白发总是苍老的象征,“早生华发”、“白了少年头”都不光叹的是头发年轮,而是心情境遇。女人头发的“边缘”色除了黄毛丫头之外,就是更戏剧化的白发白毛女了——她的一头白发成了革命话语中受压迫阶级的象征,脆弱,悲惨,异样——看来头发的颜色浅了都是女性的某种脆弱性的暴露。然而无独有偶,白发又有武侠世界里的白发魔女——这是东方的集美丽,性感,危险和权力于一身的女性了。两个白发女人好像都是住在深山里的,是不是巧合呢?有没有相遇过?一个是以泪洗面,被革命者解放了才终见天日,另一个却是轻易不会出山,修炼得功夫了得,玄而又玄。 经过了这么多头发的历史之后,现在这个时代的女人们最自由也最混乱,因为有染发剂,只要高兴,可以随便染成什么颜色,不至惹出性命大事来的。女人们可以随便扮不同颜色头发的女人,女人们还流行在头发上加不同色,集几种女人于一身——比如加深额头部分,或者根部,或者脸边几绺。在理发店理发,动不动就被极力建议在头发上加点颜色。   在纽约颇为时髦的香港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里干脆让林青霞彻底扮金发女郎,戴大黑墨镜,这自然是后现代的玩法了——林青霞又恰是大陆港台三地都迷恋的东方大美女,在琼瑶电影里演中国式纯情女孩,一头披肩乌发迷倒几代人的。这样的《重庆森林》让也爱玩时空融合稀奇古怪的昆丁·塔伦提诺特别过瘾,赶紧给弄到美国去了,这就更让林青霞的扮金发美女颇有意思。不过这像SineadO'Connor剃光头一样,天时地利人和只此一家,别人要再玩不是不可以,必须有新招,可是又太容易重复。香港电影就像香港本身一样,中西南北都掺在一起,林青霞的金发其实处处可见,王家卫玩得更当代感,更快餐,MTV,广告风格化罢了。   “新新人类”有所谓“茶发族”,就是把头发染成茶色棕黄,而且特别不要油亮,而找那种干草式的感觉。据说日本女孩子们找约会的对象曾经都要特别找茶发的,“比较好玩,不那么乏味”。茶发族,是为了打破清一色黑发的单调,还是日本战后崇洋心理的又一反映呢?众说纷纭。   啊,不可承受的头发之轻。